人物:蒼蠅頭、小蜜蜂、螳螂哥
任務:創造一個沒有「不可能」的工作環境
隱藏寶物:免死金牌、大補丸、補血劑
大魔王:悲觀的女王蜂
遊戲化,讓枯燥的事變得有趣,讓困難的挑戰變成樂趣。
曾經,我和幾個朋友合作開發一款 LBS(Location-Based Service)應用,在研究市場時發現,很多熱門的應用都與遊戲化密不可分,甚至可以說,遊戲化已經成為APP界的標準配備。最經典的案例,當然非 Foursquare 莫屬,它利用遊戲機制,結合智慧手機的定位功能,讓用戶與商家產生更有趣的互動,例如:當某位用戶在某地點打卡最多次,就能獲得「市長」(Mayor) 頭銜,甚至享受真實的商家優惠,這種做法不只提高用戶參與度,還讓品牌曝光率提升。
遊戲化的魔力——讓員工愛上工作
心理學家提出一個概念:當我們全神貫注於某件熱愛的事物時,往往會進入**「心流」(Flow)**,這種狀態能讓我們忘記時間、忘卻煩惱,甚至提升創意與效率。而企業若能將遊戲化的精神導入工作環境,員工的專注度與生產力將大幅提升,甚至能改變「上班=煎熬」的刻板印象。
試想,如果每天上班不是拖著沉重的步伐,而是期待「進公司玩遊戲」,這種感覺是不是很棒?這也是許多知名企業,如 Google、Facebook、Zappos 等公司,致力於營造遊戲化辦公環境的原因。他們知道,讓員工開心,不只是提高士氣,更是提升績效的關鍵。
變心了,就再也回不去了——讓遊戲保持「新鮮感」
遊戲的最大敵人是「膩了」。**熱門遊戲往往無法逃過熱潮退卻的宿命,因為當玩家感受不到新鮮感,他們就會離開。**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遊戲不斷更新新關卡、新挑戰,甚至改版,就是為了維持玩家的熱情。而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企業管理。
企業內部的遊戲化策略不能只是一時興起,而是要持續創造「新鮮感」與「挑戰性」,讓員工時時保持動力。例如:
📌 設計員工晉升機制,如 RPG 遊戲般「升級打怪」,讓員工不斷精進自己,累積經驗值。
📌 打造內部排行榜與成就勳章,讓員工樂於挑戰,甚至自發性競爭。
📌 營造「限時活動」與「驚喜獎勵」,增加不確定性,讓員工更願意投入。
如果一間公司能讓員工感受到「玩遊戲」的樂趣,他們離職的意願將大幅降低。
創造「練功」的成就感——讓回報變得具體可見
在遊戲世界中,練功是一種「努力就會有回報」的行為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花數百小時在電玩裡升等,因為他們可以**「親眼見證」自己變強**。企業若能善用這種心理機制,就能讓員工更有動力學習與成長。
📌 會員點數 vs. RPG 經驗值遊戲裡的經驗值 = 企業裡的「績效點數」,像是會員卡累積點數、信用卡滿額回饋,這些都是企業遊戲化的應用。如果企業能建立類似的累積機制,例如「每完成一個專案,獲得升級點數」或「每達成業績目標,就能解鎖新權限」,將能大幅提高員工投入度。
📌 打卡升等 vs. 簡單任務機制像是「開心農場」那樣的遊戲,只要每天登入、澆水,就能獲得獎勵,這種**「簡單卻持續」的機制,能讓玩家保持習慣**。企業同樣可以運用這種方式,例如:「連續準時上班10天,可獲得額外一天遠端工作機會」,或是「完成5次創意提案,可獲得特別獎勵」。這些遊戲化機制,能讓員工更願意投入日常任務。
結論:企業遊戲化,是未來趨勢
「遊戲化」不只是讓工作變得好玩,而是讓生產力提升、員工更投入、企業更具競爭力。
📌 如果你是企業主,可以思考如何將遊戲元素融入管理機制,提升員工動力。
📌 如果你是行銷人員,遊戲化策略可以幫助你吸引消費者,提高品牌忠誠度。
📌 如果你是創業者,遊戲化將是你與傳統競爭者區隔的絕佳策略。
未來,沒有「玩不起來」的企業,只有「不懂玩」的企業!
《企業遊戲化:5年級、90後,一起玩出競爭新策略》
作者: 蓋伯.季徹曼
出版社:美商麥格羅.希爾
出版日期:2014年1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