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創意遇上保守決策者
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新聞——科技部為台灣三艘全新的海研船舉行命名活動,對外徵求創意名稱。然而,經過兩個月的徵選,最終竟然選出了「新海研」這個名字。這結果讓不少人直呼:「這是在開玩笑嗎?」
這件事反映出一個普遍的現象:許多組織表面上看似鼓勵創新,實際上卻仍受制於守舊的決策文化。許多創新構想,最終只停留在腦力激盪的階段,無法真正落實,甚至被決策者無情打槍。
「研究發現,領導者會真心告訴員工他們喜愛創意;但在評估時,卻因焦慮而產生厭惡感,不斷否決新構想。他們不是因了解才拒絕,而是不知道怎麼評估。」
這種「口頭支持、行動打槍」的狀況,在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很常見。如何讓創新真正落地,而不是被束之高閣?
1. 先找出決策者,對症下藥
以我自己經營餐廳的經驗來說,我們內部也鼓勵員工提出新菜色的創意,但很多創新料理最終卻被主廚否決,原因可能是:
✅ 太過新穎(顧客不一定能接受)
✅ 成本過高(影響店家利潤)
✅ 無法標準化(增加內場負擔)
解決方法:
👉 在提出新創意前,先理解決策者的痛點,弄清楚他們的顧慮與評估標準。例如,如果主廚擔心的是成本問題,那麼我們可以從食材選擇、成本控制、製程優化的角度來微調新菜色,讓它更符合餐廳的需求。
創意不應該是「單方面的輸出」,而是雙向的溝通與調整,這樣才能讓決策者對新點子更有信心。
2. 聚焦「效益」,而不只是「效果」
許多創新想法專注於創造更好的體驗,但卻忽略了它能帶來的實際效益。
例如,一家網購公司可能想推出全新的包裝設計來提升開箱體驗,但如果包裝成本太高、無法帶來實質銷售增長,這個創意最終也可能胎死腹中。
解決方法:
👉 提出創新時,一定要量化它的商業價值,讓決策者清楚知道這個創意能帶來什麼效益:
✔ 這能提升多少銷售轉換率?
✔ 這能幫助公司節省多少時間或成本?
✔ 這能增加多少客戶回購率或品牌黏著度?
與其說「這個創意很酷」,不如說「這個創意能幫公司賺更多錢」。
3. 從內部開始發酵
在一些大公司或層級分明的組織,想直接說服決策者推動創新,可能並不容易。但與其直接去找「BOSS」,不如先影響「有興趣的夥伴」。
解決方法:
👉 找對人開始影響,讓創意逐步擴散
📌 從團隊內的小規模實驗開始,取得內部的認可與支持,讓你的創意有實際案例可以說服更多人。
📌 建立盟友,找到願意支持你的主管、同事,一起擴大這個創意的影響力。
📌 利用小勝利來放大聲量,比如先讓一個小部門試行你的創意,產出成效後再推廣到整個公司。
別害怕創意被竊取,勇敢且熱情地傳遞自己的想法。當創意開始發酵,最終會找到讓它落地的機會!
結語:創新不是說說而已,落實才是關鍵
許多公司喊著「鼓勵創新」,但真正能讓創意落實的卻少之又少。真正的創新,不是單純想出好點子,而是能夠讓這個點子「被接受」、「被實行」!
✅ 找對決策者,理解他們的考量
✅ 聚焦效益,讓創意有商業價值
✅ 從內部發酵,讓創意漸進式落地
當你能掌握這些策略,你的好點子,才不會只是「腦力激盪」的結果,而是能真正改變公司的「遊戲規則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