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持續失敗會讓你學習風險,但是只有對的方法才能導致成功!



創業不是靠「想」就能成功


「我昨天突然想到一個超讚的商業模式,我跟你說......」「聽起來不錯!那你的資金、技術、跟經營計畫應該都準備好了吧?」「痾~完全沒有!」「那你應該有先想好主要的消費族群,這樣至少能先跟他們做溝通!」「痾~我也不知道誰是我的客人!」


這樣的對話,我聽過太多次了。許多朋友滿懷熱情地來分享他們的創業點子,但當聊到執行層面,氣氛就開始凝結。他們的眉頭逐漸皺起,最後帶著滿臉的疑惑與失落離開。


其實,我並不是想澆冷水,而是想讓他們知道——創業的過程並不像想像中那麼輕鬆,真正能夠成功的商業模式,幾乎沒有「一炮而紅」的案例。


大部分我們看到的「成功企業」,其實都經歷過市場的無數次修正與調整,才逐漸找到適合的生存模式。所謂的「完美商業模式」,通常都是被市場「教育」過後,才演變而成的。


創新其實是「熟悉的驚喜」


很多創新的產品或服務,本質上都是建立在既有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,然後在某些關鍵體驗上帶給消費者「新鮮感」。


舉幾個例子:


共享經濟 —— 共享車子(Uber)、共享房子(Airbnb),再到後來的共享單車、共享行動電源等,雖然形式不同,但概念都是基於「資源共享」,只是換了一種載體。

外送平台 —— 本質是「叫外送」,但透過手機App、數據分析與即時配送,讓這個傳統模式變得更有效率、更貼近現代人需求。

訂閱制經濟 —— 影音串流(Netflix)、餐飲訂閱(HelloFresh),這些其實都是傳統購買模式的變形,只是讓消費者覺得「更方便」、「更省事」。


這些案例說明了一個核心概念:「創新不等於全新,而是讓舊模式變得更有吸引力。」


在創業的初期,如果想讓市場快速接受你的新點子,最好選擇「單點創新」,也就是在某個環節提供新的價值,而不是推翻整個市場習慣。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市場教育成本,讓消費者更快接受你的產品。


「持續失敗」會讓你學到風險,但不代表會成功


在職場或創業圈,我常聽到這樣的話:「要成功,就得先學會失敗!

這句話有它的道理,但如果沒想清楚,可能會變成無意義的自我折磨


錯誤的理解:


❌ 「只要我不停失敗,總有一天會成功!」(但如果方向不對,再多的嘗試都只是浪費時間)

❌ 「創業就是要不斷碰壁!」(沒錯,但如果沒有從失敗中提煉出方法,那就只是一直在犯錯)


正確的理解:


失敗的重點,不是失敗本身,而是你從中學到了什麼。

關鍵在於「調整方向」,而不是「無限試錯」。


許多人會誤以為「持續失敗 = 持續成長」,但事實是,如果沒有掌握對的方法,失敗的經驗可能只是累積了「對風險的恐懼」,而不是讓你更接近成功。


成功的關鍵:學會找對的方法


那麼,真正的成功要素是什麼?

「持續學習風險,並找到對的方法。」


市場測試比商業計畫更重要 —— 與其把時間花在寫一份100頁的商業計畫書,不如先找10個目標客戶測試你的想法,看看市場怎麼反應。

學習「如何不失敗」比「如何成功」更重要 —— 不要只想著如何成功,而是先了解哪些錯誤可以避免,減少試錯成本。

創業的本質是解決問題,而不是證明自己厲害 —— 你的產品不是為了「炫技」,而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,別忘了這點。


結語:創業,絕對不是運氣,而是方法!


很多人以為創業成功靠的是「天時地利」,但其實,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透過市場驗證、持續優化,最終找到一條可行的商業道路


創新要有「熟悉感」,別一開始就挑戰市場習慣

失敗不可怕,但重點是能從中學到什麼,並做出調整

找到方法比單純的堅持更重要,盲目硬撐只會讓你更快燒光資本


所以,與其問「怎麼成功?」不如先問自己:「如何讓自己不失敗?


畢竟,商業世界裡,只有市場能給你真正的答案!

Drop Me a Line,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