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挑選商業書籍三大原則:挑對書,讓成長事半功倍

創業以來,商業書籍對我來說,早已成為解決經營難題的秘密武器。每次遇到新挑戰、腦袋快要爆炸時,總能從書中找到那些曾經踩過坑的前輩分享的智慧,就像是邀請了一群隱形的導師坐在我旁邊,告訴我「這一步該怎麼走」。


不過,市面上的商業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,要怎麼挑選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呢?我自己也踩過不少雷,直到摸索出一套選書原則,才不再浪費時間在那些「看完只覺得作者在吹牛」的書上。所以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 挑選商業書籍的三大黃金原則,讓你在書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!



1. 選「新鮮貨」:二年內的新書


商業理論的經典固然有價值,但隨著科技工具和市場趨勢日新月異,那些超過十年的理論有時候就像老舊的地圖——再怎麼清楚,指引的方向可能早就變成死胡同。


所以,我挑書時,會特別優先選擇近兩年內出版的書籍,因為這些書更可能整合了最新的工具與方法。比方說,早期的商業書不會提到社群行銷或數據分析,現在卻是不可或缺的技能。用新方法解讀舊智慧,能讓你的思維更有彈性、應用更有效率。



2. 作者背景:經歷比說詞重要


作者的背景,就像是一本書的履歷表。如果一本商業書的作者從來沒有創業、經營過企業,卻在教你如何成功,這樣的內容可信度就大打折扣。


當我翻開一本書前,會先檢查作者簡介,看看他的資歷是否夠實在。尤其是那些曾經在自己專業領域取得成就的作者,他們的分享通常更貼近實戰經驗,而不只是紙上談兵。雖然年輕作者也有可能寫出好書,但對於時間有限的我們,先從那些有實績的「過來人」入手,無疑是更穩妥的選擇。



3. 目錄與前言:先試水,確認有料


目錄、前言和推薦序,就像書本的試吃區。這些地方通常是作者用最精煉的語言概述全書的核心內容,如果連這些部分都讓人提不起興趣,那麼這本書八成也很難深入人心。


我挑書時,會快速瀏覽這些部分,確保它的內容切中我的需求。例如,一本商業書是否能清楚傳達它的主要觀點?目錄的章節安排是否有條理?推薦序是否能勾起我的好奇心?如果這些「開胃菜」都不夠吸引人,那我可能就會直接放回書架了。



學會選書,讓讀書變成享受


挑書不是比誰讀得多,而是比誰讀得精。選對書、讀對內容,比硬啃那些「排行榜必看經典」更能提升你自己的實際能力。與其盲目追隨別人的書單,不如選擇那些真正能解決你問題的書,享受書中智慧帶來的成長樂趣。


還記得那句老話: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嗎?但這黃金屋可不是亂挖就有的,你得先找到對的寶藏圖。而這三個原則,就是幫你挖寶的最佳指南!所以,還在等什麼呢?拿起書挑本好書,讓自己學得更快、成長得更好吧!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