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教育孩子「動腦筋」,來思考解決之道!



專家與一般人的差別——思考 vs. 放棄


有一天,我有個朋友興奮地說:「我想出國留學,從今天開始閉關念書考托福!」「請大家幫忙我,不要約我出去玩樂!」「人生脫魯就靠這次了!」


但沒多久,他跑去日本玩了……「念書太痛苦,我還是去享受人生吧!」


問了才知道,原來他覺得托福內容太難,根本不知道該怎麼開始準備,於是乾脆放棄挑戰,回到舒適圈。

這就是所謂的 「欠缺元認知能力」——遇到困難時,不會拆解問題,只會選擇逃避。


然而,專家之所以為專家,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聰明,而是因為他們懂得「找方向,想辦法」。


✅ 他們會思考各種解決方案

✅ 會參考自己或別人的經驗

✅ 會從更高的角度規劃策略


這些習慣,讓他們能夠持續進步,不會因為一點困難就放棄。


什麼是「元認知」?


元認知(Metacognition)指的是對自己思維的反省和調整,簡單來說,就是:


🧠「遇到不懂的事情時,我該怎麼解決?」

🧠「如果這條路行不通,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?」


元認知強的孩子,會這樣思考:


✔️ 「我哪裡不會?」

✔️ 「我要學會這件事,需要哪些技能?」

✔️ 「我應該怎麼規劃,才能把它完成?」


而不是單純說「我不會」,然後就放棄。


這種 「動腦筋」解決問題的能力,並不是天生的,而是需要教育和訓練來啟發的!


如何培養孩子的「動腦筋」能力?


1. 自言自語——讓孩子學會「思考的過程」


孩子學習新技能,通常是透過「模仿」,但如果沒人示範如何「思考」,他們就會覺得「不會 = 沒辦法」。


例如,小 JJ 之前玩一款益智積木,裡面有螺絲設計,他剛開始不會鎖螺絲,一直生氣。這時候,我沒有直接幫他,而是這樣引導:


「這個積木除了蓋房子,還可以用螺絲鎖緊,讓它更堅固!」

「小螺絲要跑進洞洞裡面轉圈圈,轉到轉不動,就鎖好了!」

「轉螺絲跟我們開門一樣,手手要一起轉!」


這樣,他慢慢學會了解決方法,下次遇到類似問題,就會自己思考怎麼處理,而不是第一時間來求救!


👉 重點是:當孩子來問「這怎麼辦?」時,不要馬上給答案,而是一步步讓他自己找到解決方案!


2. 問「開放性問題」,引導孩子思考


多問 「為什麼?」,能讓孩子習慣用邏輯去分析問題,而不是被動接受答案。


當孩子遇到問題時,不要急著幫忙解決,而是這樣引導:


💡 「這次的問題真的需要爸爸幫忙嗎?」

💡 「你覺得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?」

💡 「哪些部分你可以自己處理?」


這樣的對話,能幫助孩子建立**「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」**的習慣,而不是每次都等大人來收拾爛攤子。


3. 別習慣性幫孩子解決問題


有些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受挫,就馬上介入,幫他解決問題。


但這樣做,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況,就會**「不知道該怎麼辦」**,只會等著大人出手。

其實,這和填鴨式教育的問題一樣——


🔴 不是教孩子「怎麼解決問題」,而是一直告訴他「標準答案」

🔴 但現實世界的問題,沒有單一標準答案!


所以,當孩子遇到問題時,父母應該:


✔️ 提供方向,不提供答案

✔️ 讓孩子學會「試錯」,錯一次,思考一次,下次才會更進步!


結論:學會思考,比學會知識更重要!


這個世界的問題,不是「一個蘿蔔一個坑」,同樣的問題,可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。


學會思考,孩子才能應對變化,靈活解決問題

不要習慣性幫孩子解決問題,而是幫助他「學會解決問題」

親子互動的關鍵,不是「給答案」,而是「引導思考」


如果孩子從小學會 「遇到問題,自己想辦法解決!」未來,他在學習、工作、人生各方面,都能靠自己的「動腦筋」,開創更多可能!

Drop Me a Line,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