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來釐清「工作」和「幫忙」的區別
有一天,我跟小 JJ 說:
「請你幫忙把菜拿去廚房,媽媽要煮飯!」「好,等一下,我先玩黏土。」「不可以喔!幫媽媽拿菜菜是你的工作。」「好~~~我馬上去拿!」
這一刻,我發現了一個超級重要的事實——孩子並不覺得幫忙家務是他的責任,而是「看心情」才會做的事。 但如果我們告訴孩子這是「你的工作」,孩子的態度就會完全不同,因為工作代表責任感,也代表價值感!
我們常常誤以為孩子做家務是「幫忙」,但對孩子來說,家務應該是一種責任,而非「偶爾幫忙」的事情。每個住在家裡的人,都要對家庭的環境負責,不可以因為「我還想玩」或「我很忙」就推掉。當孩子開始認知到「我在家裡有一個固定的工作」,他會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驕傲,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。
「工作內容」以孩子的意願為主
讓孩子選擇自己的「工作內容」,而不是強迫他做不喜歡的家務,這樣他才會有持續執行的動力。
在我們家,小 JJ 的工作有三項:
✅ 澆花:每天幫陽台上的植物澆水。
✅ 收零錢:每次回家幫忙把爸媽的零錢放進存錢筒。
✅ 整理鞋櫃:幫全家人把鞋子放回鞋櫃。
這些工作是他自己選的,所以他不但樂在其中,還會主動提醒我們「該做事囉!」 隨著年齡成長,我們也會讓他的「工作內容」逐步增加,例如 4 歲 4 件、5 歲 5 件,讓孩子逐步養成「對家庭有責任」的習慣。
偷偷懶沒關係,但責任一定要完成
大人都會有懶惰的時候,更何況是孩子?所以孩子說「我今天不想做」是很正常的,不需要馬上罵他。 但重點是——
✅ 讓孩子明白,今天不做,明天還是得補上!
✅ 不能隨便說「今天不用做沒關係」,否則孩子會開始習慣用耍賴來逃避工作。
當孩子說:「我今天不想整理鞋櫃。」我們不會直接說「好吧,那今天休息!」而是這樣回答:
「好,那明天你要整理兩次哦,因為今天的工作還是要完成。」
這樣的回應可以讓孩子理解,工作是責任,不是「想做才做,不想做就不用做」的事情。
孩子做自己的事,不能給予獎勵
孩子會有個錯誤觀念:「我整理好房間,媽媽就會獎勵我!」這時候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:
✅ 整理自己的東西是「應該的」,而不是「幫忙家裡的額外付出」。
✅ 做好自己的事,是基本責任,不能要求回報。
如果孩子跟你說:「我今天整理好房間,可以買玩具嗎?」正確的回答應該是:
「整理房間是你的事情,不是幫忙家裡的工作哦!」
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而不是讓他們把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」當成交換獎勵的手段。
千萬別把「家務」跟「零用錢」掛勾
有些父母會用金錢來鼓勵孩子做家務,例如:
「幫忙澆花一次 10 塊,幫忙洗碗 20 塊!」
這樣做短期內可能有效,但長遠來看會產生兩個問題:
❌ 孩子開始覺得,家務是「有錢才要做的事情」,而不是應該承擔的責任。
❌ 孩子會開始挑工作,只做有錢的部分,其他「沒錢的」就不做。
舉個例子,如果你給孩子 10 塊讓他澆花,那麼哪天你沒給錢,他可能會直接說「那我不澆了!」因為在他的觀念裡,這件事已經變成「我做了,你才要付我錢」,而不是「這是我的責任」。
正確的做法應該是:
✅ 零用錢是讓孩子學習理財的工具,而不是做家務的報酬。
✅ 家務是責任,不是可以「選擇性做」的工作。
如果想給孩子金錢上的獎勵,可以額外設立**「額外加分任務」**,
例如:
「家裡有大掃除計畫,願意多幫忙的人,可以獲得額外的獎勵。」
「爸爸的書桌太亂了,誰願意幫忙整理,這次可以得到 50 元的特別獎勵!」
這樣孩子就能分清楚「日常家務 vs. 額外付出」,而不會養成「做家事=賺錢」的錯誤觀念。
結語:好習慣,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
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,總是希望孩子快樂,不想給他們「太多壓力」,於是家務全包,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。但長遠來看,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責任感,對於「應該自己做的事」沒有概念,甚至到了大學還不會洗衣服、收拾房間。
其實,讓孩子從小養成「對自己、對家庭負責」的好習慣,比任何補習班、才藝課都來得重要!因為這不只影響他們的童年,更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工作態度、人生價值觀!
就像創業一樣,創業初期最重要的不是賺多少錢,而是建立好制度,讓公司能自動運轉;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,從小幫他們建立良好的習慣,未來他們就能自己管理自己,把時間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