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我要創業,離開這該死的辦公室,告別沒靈魂的工作!」
這句話,不知道多少人喊過,然後信心滿滿地投入創業,期待著一場華麗的逆襲。
結果呢?
創業的現實是——有 90% 以上的創業者,最終都會面臨一個殘酷的選擇:「回去上班,還是繼續死撐?」
最尷尬的是,當你創業失敗後,回去上班比當初離職時還要難!
這時候,你會開始問自己:「我真的能夠厚著臉皮回去求職嗎?還是要死撐,撐到最後一塊錢都燒完?」
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創業者的終極尷尬考驗——創業失敗後,你有辦法回去上班嗎?
從「踢門而出」到「低頭求職」,心理轉折有多痛?
.
1. 離職時的你:「再見,社畜人生!」
當初離職時,你的內心是這樣的:
「終於自由了,我不用再聽老闆廢話了!」
「上班賺死薪水太傻,我要靠自己翻身!」
「等我事業做起來,年薪幾百萬,他們一定會後悔沒投資我!」
你甚至還跟前同事說:「你們等著看,過幾年後,我請你們喝咖啡!」
當時的你,以為自己已經徹底脫離了職場,迎向更燦爛的未來。
2. 創業後的你:「自由是沒錯,但也沒收入……」
前幾個月,你還很有信心,覺得生意一定會慢慢好起來。
結果半年後,現金流見底,每天都像在打經濟戰:
房租、水電、設備費、庫存、行銷成本,壓得你喘不過氣。
客戶嫌貴、供應商催款、廣告錢燒光,結果訂單還是不穩定。
你原本計畫三個月內開始獲利,結果三個月後連自己薪水都發不出來。
你開始失眠、焦慮,最痛苦的是——你發現自己還不如當初領薪水的時候過得輕鬆!
這時候,你開始動搖:「要不……回去找份工作?」
3. 求職的你:「這個履歷怎麼寫?」
於是,你打開了久違的104,打算重新寫履歷,結果第一個問題就讓你卡住:
「這兩年你在做什麼?」
總不能寫「創業失敗,賠光積蓄」吧?
你試圖讓自己看起來「沒那麼慘」,於是寫下:
「自營事業負責人」(其實就是一個人包辦所有事)
「品牌創辦人」(品牌還沒起來,人先倒下了)
「獨立創業經營者」(獨立到連夥伴都跑了)
最可怕的是,面試時的關鍵問題:「你為什麼要回來上班?」
你不可能說「因為我沒錢了」,這樣很難聽。
也不能說「創業真的太難,我撐不住」,這樣感覺你抗壓力太低。
更不能說「我只是想先混口飯吃」,因為沒人想請一個隨時可能再跑路的人。
這時候,你才發現,回去上班,比當初辭職還難!
創業失敗後,該怎麼回去職場不丟臉?
如果你最終還是決定回去上班,那麼,請記住這幾個重點,幫助你「有尊嚴地回歸職場」。
1. 把創業經歷包裝成「管理經驗」
創業雖然失敗,但你學到的東西,其實可以轉化成很有價值的職場技能。
市場分析 → 你會研究市場趨勢,這是商業智慧。
業務談判 → 你跟客戶、供應商打過交道,這是溝通能力。
財務管理 → 你經歷過資金運營,這是數據分析的能力。
品牌行銷 → 你試過廣告投放、社群行銷,這是數位行銷能力。
與其說「創業失敗」,不如說「我累積了完整的企業經營經驗,現在希望能運用這些能力,幫助公司成長。」
這樣的答案,比單純承認失敗有價值多了!
2. 目標鎖定「成長型企業」,而不是「超穩定大公司」
創業者回職場,最怕的就是進入過於官僚、重視資歷的傳統企業,因為:
他們不喜歡職場斷層太久的人。
他們會懷疑你是不是「回來混一混,等著再創業」。
相反的,成長型企業、新創公司,反而比較願意接納有創業經歷的人,因為:
你能夠獨立思考,執行力強。
你願意學習,適應變化。
你有過業務、行銷、管理經驗,比純職場人更有創造力。
所以,回職場,選擇公司比選擇職位還重要!
3. 先用短期專案、顧問身份過渡,降低適應痛苦
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全職回去上班,可以先從兼職、專案合作、顧問角色開始,讓自己重新適應職場節奏。
這樣你可以:
保持彈性,不用馬上回到 9-6 的工作模式。
累積新的職場經驗,讓你的履歷更好看。
不會感覺自己「完全放棄創業」,還能保有未來重返創業的可能性。
回去上班,不丟臉,丟臉的是不願意承認現實!
創業失敗並不可恥,可恥的是明明撐不下去了,還硬撐,最後讓自己更慘。
真正的強者,不是不會跌倒,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調整方向。
如果你決定回職場,那就坦然面對,把你的創業經驗轉化成你的優勢。
如果你還想繼續創業,那就找到更好的模式,別讓自己陷入「無限燒錢的地獄」。
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,都記住——創業不是一次性的成功或失敗,而是一場長期的試煉。
所以,創業失敗後,你有辦法厚著臉皮回去上班嗎?
如果你能拋開「面子」,那麼你就離下一次成功更近一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