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如何用「五維學習法」打通學習瓶頸,也幫團隊建立知識體系
- Bossfly闆爺
- 7月2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最近在幫一個新團隊建立內部訓練架構時,我重新回頭整理自己一路以來的學習方式。 越來越確定一件事:
「學習」這件事,其實是一種可複製、可優化的能力,不是天份。
但要讓學習真正有效,我們不能只靠硬記、多看、猛聽,而是需要一套能幫我們「消化、整合、實踐」的學習模型。這篇文章想跟你分享我自己也在用的一個方法論:五維學習法。
🔎 為什麼會需要一個「學習方法」?
我自己是非本科轉戰教育與不動產的,一開始每天都像在資訊海裡游泳, 資料爆炸、方向模糊、學了忘、忘了又查。
很多人覺得「我是不是不夠聰明」,但其實根本問題是:缺乏學習架構。
五維學習法就是一套可以幫助你——
快速搭建知識架構
檢查自己理解的盲點
整合學習與實作
最後化繁為簡,內化為自己的系統
🌱 我實際使用的五個維度
① 巨人思維:跟對人,比什麼都快
學一件新東西,最快的方式就是: 找出這個領域裡,最值得學習的「巨人」是誰?
可能是專書作者、講師、創業者、研究者…重點不是「膜拜」,而是「拆解」:
他們怎麼架構知識?
他們犯過什麼錯、踩過哪些雷?
他們怎麼做選擇?
❗ 注意:別只學一個巨人,要學會「讓巨人批判巨人」,彼此交叉對照,你會更快找到自己的判斷依據。
② 燴減思維:學得多,不如分類得準
很多人學得很努力,但為什麼記不住?
因為「分類系統」沒有建立起來。 學習不是收集資訊,而是幫資訊找到位置,分類、編目、建立關聯。
類比一下:你電腦裡的桌面亂七八糟,放再多資料都找不到;學習也是一樣。
我會建議你用心智圖、框架圖、表格整理法,開始練習邊學邊分類。越學會分類,你越能主動組合知識,而不只是被動輸入。
③ 查漏補缺:教別人,是最好的檢查
有個簡單的檢查方法:
「你可以把這件事講給不熟的人聽得懂嗎?」
如果可以,那你是真的懂了。 如果講到卡住、要補充、要查資料,那正是你該補的漏洞。
這也是我在課程設計與教案編排時會特別注意的:「怎麼幫助學員自己輸出」而不只是聽講。
④ 行動思維:讓學習長在自己身上
我遇過很多年輕朋友,報名一堆線上課、買了一堆書,但實戰還是卡住。
因為知識如果沒被行動驗證,它只存在在腦裡,不會變成反射。
學習的成長,有兩個圈:學習圈 和 行動圈 真正有效的學習,是要在「跨出學習圈、踩進行動圈」時才會發生。所以我在團隊裡推的不是「學完再做」,而是「邊做邊學」——錯了再補、卡了就解。這比你準備一百分還不開始強太多。
⑤ 簡化體系:做到這一步,你才真的學會了
這是我這幾年最深的體悟。
很多人以為「會很多就是厲害」,但我越來越相信:
厲害不是因為懂得多,而是因為能「刪掉不重要的」,只留下最核心的。
這個階段,我會回頭看自己學到的東西,試著用一句話或一個模型,總結它。
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思維:把事情簡化到最底層的邏輯與本質,再從那裡往外長出來。
✏️ 學習不是技術,是一種生活的態度
很多人學習,是為了考試、升職、轉職,但其實學習也是一種重新整理世界的方式。
當你學會了怎麼搭骨架、分門別類、查自己哪裡不懂、勇敢行動、最後再簡化成模型—— 你會發現,不只是工作學得快,連生活的複雜感也會被你整理得更有邏輯。
我自己還在路上,也還在試錯,但這五個維度的學習方式,真的幫助我在資訊焦慮裡喘了口氣。
如果你剛好也卡住,可以試著從這五個角度下手,不用一次做到,把它當一種生活的訓練就好。




